玫瑰激情 黃騰輝

  繪畫是眼睛的藝術,做一個畫家,要畫出眼睛可以看見的東西。然而,法國作家聖‧修伯裏筆下的小王子卻讓我們懂得:“最重要的東西,是看不見的。”

  小王子是聖‧修伯裏1935年末駕機墜落撒哈拉沙漠後孕育的童話人物,9年後,1944年,44歲的聖‧修伯裏在執行盟軍反擊法西斯的一次飛行任務中一去不返——墜入突尼斯海域。

  1959年在臺灣出生的黃騰輝,專以“小王子的玫瑰”為主題作畫,已經15年了。聖‧修伯裏不會預想到,在20世紀末,一位38歲的建築師為他的《小王子》感動,開始了用深沉熾烈的生命之心去追尋和描繪“小王子的玫瑰”的藝術旅程。

  黃騰輝說:“我一生的創作,只想畫出我心中的那朵玫瑰和小王子的人生哲學。”這一藝術理想,決定了他不是為眼睛作畫,而是為看不見的內心作畫;決定了他不是用畫家的技巧作畫,而是用自己的夢與愛的心作畫。

  小王子不屬于我們這個星球,而是來自一個渺小得只比他的小身體大一點的星球,在那個星球上,有一朵屬于他的玫瑰。在他降臨地球的日子,他因為懷念他的玫瑰,那朵看不見的玫瑰,而相信每一顆星星都有一朵看不見的花,滿天星星都因為有一朵看不見的花而美麗。

  黃騰輝之所以被小王子感動,正如《小王子》中墜落于撒哈拉沙漠中的飛行員“我”一樣,“是他對一朵花的忠誠,是這樣一個畫面:這朵玫瑰花像燈光一樣照亮了他的生命,甚至在他睡著的時候”。

  在黃騰輝的玫瑰畫作中,他表現了一種強烈執著的意志,要畫出“小王子的玫瑰”。在早期的畫作中,他常用後期印象派風格的靜物畫描繪玫瑰,但色彩耀眼厚重,而且線條趨于裝飾化,又表現出表現主義的浪漫氣氛。

  聖‧修伯裏沒有告訴我們,“小王子的玫瑰”是什麼樣子,甚至沒有說明它的顏色。在黃騰輝的畫筆下,紅、黃、白、粉,各色玫瑰繽紛開放,姿態萬殊。這一方面可視作畫家致力于尋找“小王子的玫瑰”的至真原型,另一方面我們又可看到,畫家日趨開放自由的筆觸透露出,他逐漸領悟到“星星上看不見的花朵”是小王子昭示于我們的“希望哲學”。

  “小王子的玫瑰”就是我們生命中的“看不見的希望”,它屬于每個懷抱生命激情的自我,而不是一個冷漠星球上的寂寞存在。由此我們可以理解,為什麼黃騰輝在晚近的畫作中,偏重于使用近于原色的飽和色彩,並且用近于平涂的方式描寫玫瑰。

  黃騰輝說:“我要對‘小王子的玫瑰’負責。”無疑,對于黃騰輝,“小王子的玫瑰”不僅是1944年駕機墜入突尼斯海域的聖‧修伯裏心中的“玫瑰”,而且也是21世紀以來以“小王子的哲學”為生命理想的黃騰輝心中的“玫瑰”。在15年來的藝術之旅中,黃騰輝用心靈尋找和描繪的就是受孕于《小王子》,而成長于他心中的“玫瑰”——“看不見的生命希望”。

  “滿園的玫瑰”是黃騰輝晚近偏愛的一個母題,他畫陽光下的滿園玫瑰、畫星夜裏的滿園玫瑰、畫靜如處子的滿園玫瑰、畫狂蜂浪蝶般的滿園玫瑰。在黃騰輝的墨焦色稠的筆觸下,滿園玫瑰似乎化于無形,但又分明各自兀立;玫瑰與星星、陽光與皓夜,是很難分別的,卻又是相互輝映、相互證明的。在這樣的畫面上,我們是很難看到畫家仍然留意“那一朵玫瑰”的,他似乎完全陶醉于“滿園的玫瑰”的輝煌壯景,猶如是那個在5000朵玫瑰中奔忙而找不到自己的玫瑰園主。

  在黃騰輝的玫瑰畫中,我們看到一個強烈的意志,就是要將小王子的“玫瑰哲學”展示于畫布之上,要讓無聲無息的畫布把“那朵不可見的玫瑰”呼喚出來,讓它向每一個觀眾的心靈投射最深刻的感動。因此,他不僅要讓我們看到他的畫作充滿玫瑰,而且要讓我們看到,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“充滿玫瑰幸福的世界”。

  在近兩年中,黃騰輝創作了多幅用深紅在黑褐的底色上涂寫燃燒奔放的繪畫。當他將它們命名為“滿園玫瑰”或“玫瑰烈焰”等題目時,這些繪畫就具有一種生命啟示錄般的宣言意義。無疑,畫家把紅與黑的衝突推向了極點,在此,作為中間色的金黃失去了自身的燦爛,如奔涌或飛翔的鐵流一樣,在紅與黑之間做非此即彼的擺動。這不是“那一朵玫瑰”,而是小王子說的,由5億顆會笑的星星組成的會笑的世界——“充滿玫瑰幸福的世界”。


(編輯:孫育田)時間:2012年02月20日來源:中國藝術報作者:肖鷹(清華大學教授)

 

arrow
arrow

    Y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